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当前位置:科协首页》法制宣传

李勇:“痕迹捕手”方寸间解谜破案

2018-10-16 16:57:53  浏览:

■人物档案

李勇,42岁,现任湖北省十堰市公安局张湾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主任。先后获得个人嘉奖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得全国优秀刑事案件勘查技术员、首届“湖北百佳刑警”、湖北省刑事犯罪信息破案能手等荣誉称号。

■人物特点

善于以工匠精神攻破各种疑难要案,是湖北省公安系统“技术圈”的知名人士,2016年入选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库。

■人生准则

只有用心付出、甘于寂寞,才能享受每一次成功的喜悦。

■大众点评

“作为业务骨干,李勇既能沉下心钻研办案,又能抬起头带好团队,他用自己的真才实干,让领导放心、让同事钦佩、让群众满意。”

——十堰市公安局张湾分局副局长田罡

“他性格沉稳、心细如发、为人务实,常常以超人的意志和缜密的思维,让一起又一起陷入僵局的案件重新找到突破口。”

——十堰市公安局张湾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江波

“李队对工作充满热情,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办案中总能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和他一起工作收获良多,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师傅。”

——十堰市公安局张湾分局刑侦大队技术室民警黄磊

□文/人民公安报记者 彭栋 通讯员 刘英 代猛

勘查腐败尸体、检验剧毒物质、还原凶案现场、寻找犯罪痕迹、提取指纹足迹……这是湖北省十堰市公安局张湾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主任李勇每天都要面对的工作。

“眼睛也会撒谎,我不会全部相信眼睛所看到的表象,只有种种痕迹物证最诚实。要想让真相水落石出,就得从案发现场找出蛛丝马迹,然后想办法让它们‘开口说话’。”在李勇看来,“永远都不会说谎”的尸体、指纹、足迹等更值得尊重。

42岁的李勇,脸上时常挂着爽朗热情的笑容,然而只要投入工作,一个思维缜密严谨、作风辛辣老练的“痕迹捕手”形象立刻跃然而出。

仅凭一枚残缺指纹揪出惯偷

勘查质量是支撑破案的关键,正如李勇所说,每一次案发现场的勘查都如同考试,容不得半点差池,必须分外细致、严谨、规范,确保提供的每份证据和每项鉴定都经得起质疑和检验。

2013年4月,十堰市张湾区多处住宅小区接连在白天发生翻窗入室盗窃案,犯罪嫌疑人有意避开监控,现场几乎没有留下痕迹物证。面对杂乱狭小、一片狼藉的案发现场,李勇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勘查,分析、模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和行动路径,仔细寻找嫌疑人可能留下的蛛丝马迹。

他把自己关在现场数个小时,连续查找、反复勘查、再三提取、来回筛检、串并案件……最终,一个极不起眼包装纸盒上遗留的一枚残缺指纹,让李勇兴奋不已。他顾不上吃饭和休息,连夜加班将提取到的这枚指纹入库进行检索查询。在反复比对下,实施系列翻窗、撬门入室盗窃的惯偷袁某浮出水面,并很快落网。

为将盗窃团伙一网打尽,他不放过一丝疑点,不留下半点遗漏。他身体力行告诫身边的新手:“技术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儿。”李勇剥茧抽丝,利用足迹串并入室盗窃案66起,利用指纹直接认定案件42起,通过DNA查破2起,一举破获十堰市城区高档小区系列入室盗窃案90余起,涉案价值60余万元。

“任何一个小疏忽就会与破案线索失之交臂,从而让案件陷入僵局。”作为张湾分局刑侦技术带头人,李勇时刻这样提醒着自己。17年来,他累计勘查各类案件现场5000余次,提取痕迹物证4000余份,利用痕迹物证直接破案800余起,带破案件千余起。颇深的造诣、骄人的成绩,让李勇赢得了全国优秀刑事案件勘查技术员称号,并入选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库。

让高度腐烂的尸体“开口指证”

犯罪现场的复杂程度会随着所处的环境、温度、时间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有时,嫌疑人还会故意对现场进行破坏或掩盖,误导侦查方向。对此,李勇坦言,要想找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除了仪器、工具的辅助,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注力、极强的耐心、敏锐的慧眼、科学的逻辑推理及大胆的假设能力。

2013年7月20日,张湾区发生一起命案,被害人郝某离奇死于自家屋内。李勇带领技术民警赶到案发现场后,发现房门系从外面反锁,这绝对不是一起简单的自杀事件。

盛夏的高温让尸体很快腐化,在狭小的空间内散发出令人作呕的尸臭。作为常年与尸体打交道的刑侦技术人员,李勇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他克服心理及生理上的冲击,从容淡定地紧盯现场,寻找相关痕迹物证,前后往返现场10余次进行勘查取证。

“尽管现场被精心伪装,但我们仔细查看了被害人的情况,发现其眼睑中有一些出血点,面部肿胀且比较苍白,从这些痕迹来看,我有足够理由怀疑被害人是因窒息死亡。”回忆这起案件现场,李勇对相关细节仍旧记忆犹新。

李勇拿来放大镜,在尸体周围反复仔细观察,最后在门边一处不起眼的角落里,成功提取到了一枚不完整的鞋印。模糊、残缺、断裂、变形的痕迹在比对系统里无法被准确识别,只能靠李勇加班加点、通宵熬夜去修补、辨别、对比、分析、认定。这一系列的工作对耐性、精神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嫌疑人肯定与被害人比较熟悉,并且身材瘦小,这与通过鞋印尺寸等数据演算出的嫌疑人体态特征基本相符。”李勇的推测及尸体、足迹提供的“证词”,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警方很快锁定了嫌疑人。到案后,犯罪嫌疑人徐某供述的作案时行动路径及心理变化,与李勇通过现场勘查分析得出的结论几乎一致。

明察秋毫锁定作案区域

对犯罪现场总是严阵以待,坚持把刑事科学技术充分应用于打击犯罪的各个环节,以李勇为骨干的张湾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始终闪耀着这种工匠精神。这,成为他们攻克各种疑难要案的撒手锏。

2016年7月至9月,在多起夜间剪断防盗网入室盗窃案中,张湾区多名被害人家中几乎被洗劫一空。李勇对所有案发现场逐一进行细致勘查后分析,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法老到,反侦查意识极强,极有可能是前科人员作案,嫌疑人在作案时均带有作案工具,可能会引发其他恶性案件。

意识到该类案件可能再次发生后,李勇加强了对此类案件的勘查力度,只要一有类似案件,他立即赶到现场,尽可能发现、提取现场物证。同时,他结合作案手法、现场痕迹等主动出击,借助警综平台、现场勘验系统进行分析研判,大胆推测十堰城区18起案件应该是同一团伙所为。他与相关单位技术人员从现场遗留足迹、工具痕迹、作案区域等方面进行反复会商、检验核查,分析推定嫌疑人基本情况及作案规律,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办案人员。

根据李勇提供的线索,专案组民警运筹帷幄,围绕锁定的该地域人员的活动情况和疑点开展工作,对嫌疑人即将实施盗窃的区域提前布网,成功锁定黎氏兄弟盗窃团伙,并很快将其抓获,由此成功破获这一湖北省公安厅督办案件。

多年来,李勇凭着一厢执着、一种坚定、一份责任,带领刑技室为张湾分局一线侦查人员提供了“24小时值班,2小时反馈”及时、精确的刑事技术服务支撑,运用科学技术检验、数据比对分析、重大疑难案件合成勘查机制等,助力分局刑事案件破案周期缩短和成本大幅下降。

成绩斐然的背后,是夜以继日的寂寞与枯燥。有人问:刑侦技术员默默无闻,提拔升职慢,怎么不找机会调离?李勇却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痕迹‘说’出真相,这种破案后的喜悦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

谈话间,李勇的办公室电话接连响起,送来申请检验分析的样本一摞又一摞。他拎起器材,又急促地奔向案发现场,留给我们一个忙碌奔波的背影……

(稿件来源:中国普法网)

 

主办: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备案号:滇ICP备05008566号
Copyright® by YUN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