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关于云南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对策研究报告
2011-12-21 00:00:00 浏览:
2011年第4期
(总第20期)
云南省专家协会课题组
内容摘要: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省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农民总体素质低,实用人才缺乏,这是制约我省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事关我省广大农民群众长远利益,事关我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和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大业。本项目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目前我省农村实用人才的实际情况及一些地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分析农村实用人才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针对我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的对策建议,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员。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省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农民总体素质低,实用人才缺乏。这是制约我省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充分证明,哪个地方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哪个地方就出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事关我省数千万农民长远利益,事关我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大业。
为贯彻落实今年召开的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经云南省科协批准,省专家协会承担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对策研究”课题。本课题实施近8个月来,我们组织课题组人员到省级9个部门,9个州(市)收集了180多份资料,进行了2000多个数据的分析;组织专家到红河、文山、曲靖、大理、楚雄、玉溪、昆明、临沧等8个州(市)的15个县(市)、30个乡(镇)、40个行政村、20个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省农业厅、省乡镇企业局、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省统计局、团省委、省妇联、省关工委、省乡镇企业培训学校等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了本研究报告。
一、我省农村人力资源概况及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农村人力资源概况
2009年,我省有农业人口3813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3.4%。农业人口中有劳动力2545万人、占66.7%,其中,16岁至35岁的约1122万人、占44%,36岁至50岁的约950万人、占37%,51岁以上的约474万人、占19%。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约314万人、占12%,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约956万人、占38%,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约1060万人、占42%,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约195万人、占7.7%,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约20万人、占0.8%,人均受教育年限约7.5年。
(二)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我省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可以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用人才新生时期。解放初期,经过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灭了地主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农民翻身作了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种田能手、能工巧匠得以新生。第二阶段,是农村实用人才发展遭受挫折时期。“人民公社”、“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席卷农村,农民丧失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村实用人才受到严重冲击,实用人才发展遭遇严重挫折。第三阶段,是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蓬勃成长,技能素质逐步提升时期。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各业迅速兴旺发展,乡镇企业崛起,为实用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空前未有的广阔天地,各级党委和政府也空前重视实用人才的培育和使用,促进了我省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进入到快速增长、素质逐步提升的崭新阶段。
二、我省一些地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一)领导推动,促进发展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后,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提到重要位置,出台政策,投入巨额资金,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使我省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楚雄州委、州政府在实施“人才立州”战略中,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动力,把开发利用乡土人才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农村实用人才品牌工程。他们以政策、资金为保障,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加快了全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全州各县、市构建起了以农函大、农广校、农民技术学校和农村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为主体的实用人才培训网络;利用“专家乡村讲堂”等载体,深入农村基层开展党课教育、农村实用技能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卫生帮扶、科普和法律咨询援助4方面的服务,使实用技能培训实现了多层次、广覆盖。为鼓励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该州加大了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奖励。对农村实用人才兴办民办科技实体和开发型经济实体,实行扶优扶强、集中扶持、跟踪扶持,每年确定1000名有一定致富基础的农村实用人才作为“致富先锋”,进行重点扶持,提高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使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截至目前,全州已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通过不懈努力,农村已建立起一支初具规模的实用人才队伍,有力地推动了全州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二)探索创新,农函大为培养实用人才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从到各地调研的情况看,农函大是我省农村青年科技教育最为广泛,针对性和适用性最强,理论和实际联系最紧密,最受农村青年欢迎的科技培训教育形式,省农函大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贡献最突出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教育机构之一。目前,云南省各级农函大的办学机构得到了充实和调整。全省16个州、市全部建立了分校,61%的村民委员会办有农函大教学班,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四级办学网络。近五年来,他们在全省农村共开办了16836个农函大教学班,培训了一年制学员90余万人;办学20年来,全省累计培训一年制农函大学员达178余万人。
近几年来,全省各级农函大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自编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加强与农业、烟草、教育等部门联系,进一步拓宽农函大的办学渠道,延伸办学领域,仅在农村中学共招收培训学生近2万人,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2万余人。同时,为了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向二、三产业拓展,开设的家政服务、市场营销、旅游、乡镇企业管理、客房服务、插花艺术等专业,深受农村青年的欢迎。广大农村青年通过农函大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教育,提高了农业科技知识水平,增强了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增收致富的能力,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如玉溪市新平县曼勒村杨文昌参加了农函大的学习后发展苦瓜种植,成为村里第一个通过苦瓜种植过上好日子的傣家人。有了成功的经验,该村委会又连续开办了9期以苦瓜栽培技术为主的农函大培训班,苦瓜种植技术迅速得到了推广。2009年全村的苦瓜种植面积达4千多亩,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仅苦瓜收入上万元的农户就有696户,带动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
(三)培养新型农民,共青团组织重视农村青年的全面发展
我省农村拥有14岁―35岁的青年1000多万人,他们是农村的未来和希望。抓好农村青年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我省各级共青团组织始终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有创造、有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帮助和引导农村青年。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从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加大“三农”投入,从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的现实,看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从本乡、本村农村青年科技致富的先进事迹,看到个人的前途,树立起“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精神,增强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姚安县包粮屯村有回乡知识青年160多人,过去普遍认为农村没有前途,不安心农村,经过党、团组织对他们进行生动形象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教育后,思想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热爱农村,依靠科技在农村干出成绩,已成为大多数青年的共识。五年来,全村共有15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78名青年加入共青团,有12名优秀青年被选为村、组基层领导班子成员,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二是在培养青年科技运用能力上下功夫。两年来,团省委和州、县团委筹措资金700多万元,围绕发展经济作物、壮大山区经济,大力开展技能培训,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林业等部门对农村青年、回乡知识青年、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人数达91099人。通过培训,农村青年科学种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在各级团组织帮助和带领下,农村青年已在全省桃核种植适宜区的70个县建立了129个核桃种植基地。
三是着力培养青年信息技术人才。我省各级团组织与联想集团的121个县级经销商合作,开展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兼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等内容的培训班,培养了3193名农村科技信息技术人员。
四是实施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工程。为提高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各级团组织从农村青年的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农村产业发展和就业单位的需求,以提高青年就业能力为目的,制定了就业创业培训规划,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仅今年1―10月的统计,各级团组织就业创业培训投入的资金就达594.52万元,培训人数达112652人,其中实现就业62341人、占培训人数的55.3%。
(四)广泛开展“学科技、奔小康”活动,充分发挥关工委的特殊作用
以“五老”为骨干的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或关工小组),是培养教育下一代、促进全体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五老”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协调力,在培养农村青年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2003年以来,各级关工委根据中国关工委的要求,在全省农村开展了“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活动,把对农村青年进行科技基础知识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作为重点来抓。到目前为止,全省共建立了5855所农村科技培训学校,举办培训班22098期,经过培训的农村青年达263万人次;建立家长学校7984所,受教育人数809万人;在青年中开展读书活动,参加人数252万人,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宣威市关工委根据农村青年的需求,围绕主导产业,坚持各村每年举办3至4期培训班。培训形式有室内授课、电化教学、现场指导。培训内容有粮食、烤烟、蔬菜、人工菌、花卉、果树种植,病虫害防治,猪、鸡、羊、牛饲养,以及外出务工常识、技能等。通过培训,大部分青年学会和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能,并通过他们辐射农户,涌现出一批科技致富典型。该市祯祥村张玉竹,投资150万元建大棚48个种植花香菇,每年收入60余万元。元谋县关工委积极配合科技部门,在提高农民技能上下功夫。一是突出特色抓培训,办好“田间课堂”、农民专业协会课堂,举办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班,组织科技工作者定期或不定期到乡(镇)、村及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向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和传播市场信息。截至今年11月底,全县共举办种、养业实用技术培训班18期30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9876人,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促进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同时,开辟“基地课堂”,组织青年农民到科技示范园实地学习;开辟“广播电视墙报科普栏目”,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抓科技。各级关工委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展 “科技在农家”和“母亲沼气”等示范活动,积极为示范户送服务、送技术,扶持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村民特别是青年走“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积极协调、组织热区所、科协、林业、农业等部门的科技人员及离退休科技人员到示范村、示范基地帮扶指导。三是围绕农户需要送科技。县关工委同相关科技部门一起,每年都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举办大规模科普活动和三下乡活动。送科技到乡镇、村委会(社区)、村小组和田间地头,近年来共举办科技抗旱、实用技术培训班10期20场次,培训农民13562人;发放农业科技资料12000多份。今年1月7日,“三下乡”活动在物茂乡举行,共向当地群众捐赠科技书刊6000册、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13.5万元,接受科技咨询服务的群众达3650人次。
(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农村人才事业发展
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多制并举、多轨运行的农村人才培养格局逐步形成。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过去仅由国家设立的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承担的职业技术教育逐步转变为国办、集体办、个人办,并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办学形式、培训方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资金投入既有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集体资金,也有个人捐助资金。在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方面,随着政治改革的深入发展,政府已逐渐把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由过去单一的政府部门主办改变为事业单位办、集体所有制单位办、民营企业办、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办。如云南省劳服实业总公司的前身是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直属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政企分开后,民营企业家王正清购买了该公司,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另设立了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13年来,该公司完成了绿化工、瓦工、盆景工、木工、假山工、管工、石工、汽车修理工、汽车维修检验工、起重装卸操作工、土石方机械操作工、装卸装修工、茶艺师、评茶员等14个工种的初、中、高级理论试题试卷的编写工作,得到了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指导中心的认可。2008年4月和2009年8月分别组织了我省30多个单位和各行业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458人参加了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昆明举办的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考评员培训班,2010年11月组织了轻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昆明举办的轻工行业特有工种考评员培训班。该公司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建立4年来,按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规定动作,开展了农产品经纪人及果、茶、桑园艺工等农业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和乡镇企业在职职工初、中、高级考核鉴定工作,共考核鉴定了46440人。经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签发职业资格证书的有41681人,有4759人分别在当地劳动部门取得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该公司还完成转移培训8684人、劳务输出15000人。
二是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上崭露头角。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在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实用技能培训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2009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484个,其中农技协5756个,他们成了对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进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的“学校”;一批新社会组织也建立了培训机构或确定了培训功能,把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为农村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永德县中药材种植协会在班卡、大雪山、崇岗、大山等七个乡(镇),与农户签订种植、购销合同,发展龙胆草18482亩,广木香5243亩,草乌8243亩,芹胡3526亩。为使广大药农规范种植,达到GAP要求,在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均由协会进行技术培训,培养出一大批懂技术的乡土人才,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是一个世居彝族的村委会。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彝族风情浓郁,保留着完整的传统彝族歌舞、服饰、刺锈文化。为了发展彝族刺绣产业、增加经济收入,当地于2006年4月成立了民族刺绣协会。协会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注重人才培养,着力打造岔河彝族刺绣新品牌,既传承发展了当地彝族刺绣文化,促进了岔河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培养出一批乡土人才。他们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筹集资金4000元,举办刺绣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人数达900余人,针对刺绣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邀请专业教师讲授刺绣品的色彩搭配、构图、裁剪等方面的知识;选派了一批优秀的会员参加省、州举办的刺绣技术培训班学习。目前,全村已有147位民族特色刺绣能手,其精湛的刺绣技术、精美的刺绣产品,深受国内外宾客的好评。至今,共向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及香港、台湾、上海、广州、深圳、湖南等近23万国内外游客推荐介绍了刺绣品,扩大了岔河彝族刺绣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岔河彝族刺绣品走出家门,飞向了世界。刺绣业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业和全村经济的发展。2009年,该村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今年又比去年增收1000多元。2009年,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到该协会视察时,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工作。
三是开展职称评定工作,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在农村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是广大农村实用人才的迫切愿望,也是激励广大农村劳动者学科技、用科技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楚雄、曲靖、文山等州(市)和一些县(市)开展了农村职称评定工作。仅楚雄州就有11224名农民获得技术职称,55851人取得绿色证书。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至今全州已涌现种植、养殖能手22486人,各类能工巧匠14844人,营销能手6397人,为全州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永仁县自2007年以来,把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称评定,作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近四年来,他们先后举办了缫丝工、客房服务员、电焊工、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商品营业员等七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43期,培训学员2973人,培训人员通过理论与实作考试,对合格者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并直接上岗;评定了农业技术员134人,助理技师3人,技师1人,农村实用技术辅导员84人。同时,他们还举办劳务输出培训班550期,培训人数26000多人,实现劳务输出10150人;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52期,培训人数3100人。
(六)表彰先进,激励人才发展
从各地情况看,都十分重视激励机制的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大都把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作为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常态化工作制度。德宏州于今年7月8日在瑞丽市召开了表彰大会,30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受到了表彰。元谋县制定了《元谋县农民专家选拔和管理办法》,评选农民专家的范围和条件有六条:一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并以自己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技能等帮助当地群众共同致富,示范作用显著,为群众所公认;二是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种植、养殖水平,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技术成果或发明创造被县以上有关权威部门认可,在推广新技术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程中成效显著;四是创办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民营企业,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较大促进作用;五是县委、政府按年度表彰的“金土地”种植、养殖能手,可优先推荐进入选拔范围;六是县委、政府重点扶持的农民专业协会会长,非公企业业主,可优先推荐进入选拔范围。同时,确定农民专家的选拔工作,由县委组织部和县科协负责,具体工作由科协承办;采取由下而上、逐级上报的方法进行;每两年选拔一批,每批20人;被选拔为农民专家的享受政府津贴。该县还从2002年开始,在农村开展“金土地”种植、养殖能手评选活动,规定了较高的“能手”条件,坚持每年评选表彰一次。至去年,该县“金土地”种、养能手评比表彰活动已开展了7届,共表彰了 “金土地”种植能手106人、养殖能手10人、农民专业协会负责人(即农民增收致富带头人)9人。
三、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省农村大批实用人才茁壮成长,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他们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力量
许多农村实用人才不甘心自己贫困与落后,不怕困难和挫折, 依靠技能和自己的辛勤劳动奋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腾冲县腾越镇田心村农民郭正镜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典型。1999年,郭正镜购进了200只鸡苗,走出了自己的创业路。他买来了有关书籍和光盘,努力学习科学养鸡技术,请有关专家指导。通过学习和摸索,逐渐掌握了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方法,使蛋鸡的成长期缩短、死亡率减低、产蛋率提高,而且蛋黄大、蛋清稠,蛋白浓厚、细嫩,深受消费者欢迎,每次拿到集市销售时,总是被一抢而空。2003年,他借款建起养殖场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目前,蛋鸡存栏达1.6万多只,年销售鲜蛋1.9万多公斤,年收入达15万余元。郭正镜富了,但他并没有忘记周围的群众,他认为只有带领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他对想发展养殖的村民们积极帮助,把自己多年来摸索出的养殖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他的影响、带动和帮助下,田心村的蛋鸡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村养殖专业户已达到40多户,蛋鸡存栏量达11万多只,年销售鸡蛋17万多公斤,年收入达130多万元,蛋鸡养殖已成为田心村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为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养殖水平,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郭正镜联合其他养殖户成立了田心村养鸡专业合作社,并为村里的鸡蛋统一注册了“正强”牌商标。合作社实行统一购进鸡苗、统一饲料加工、统一防治疫病、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产品的“五统一”企业化管理模式。组织社员定期研究市场行情,交流养殖经验,并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及时为会员提供科学养殖、防疫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有效降低了他们的养殖风险和养殖成本,产品优势日益突显,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8年底,合作社的成员已发展到147个,范围扩大到了其他乡(镇),年销售量达30万公斤,本地市场占有率超过1/3,“小鸡蛋”做成了“大产业”。
楚雄市苍岭镇马石铺村共有85户、351人,10年前,该村的人均纯收入仅1000元,只有少数农户在银行有少量存款。开展向致富能手学习以来,在原有的三个致富能手的带动下,致富能手增加到27人。能人效应在该村发挥了突出作用。到目前为止,全村存款50万元以上的有12户、10万元至50万元的有24户,其余农户在5万元至10万元之间,成为楚雄市和谐富裕的小康村。
(二)他们是促进农村工业和非农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前,我省农村的工业几乎处于空白。在农村改革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实用人才纷纷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乡镇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工业和非农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省目前的大多数小城镇,都是在乡镇企业兴旺时期发展起来的。有人说:“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推进器,是农村工业的发动机”,这是公正的评价。2009年,我省乡镇企业达92.4万个,从业人员416.8万人,完成增加值1232.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370.6亿元,实缴税金153.3亿元,乡镇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达379.5亿元。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9.5%,上交税金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2%,农民纯收入的30%来自乡镇企业。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农村工业和非农产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他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派
许多农村实用人才,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为已任,以火一般的热情投身到建设新农村活动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广大农民改造农村、建设农村。武定县高桥镇狮子口村杨开兴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狮子口村是一个有50户、223人的苗族村。该村土地瘠薄、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群众仅靠种一点包谷、养几只鸡几头猪勉强维持贫困生活。1995年,杨开兴被选为村民小组长时,村上的集体资产仅值1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0余元。杨开兴任村民组长后立志要为改变苗家人命运拼搏,打造一个崭新的苗家寨。他组织劳动力集体承包了高桥矿业公司东方红西部矿的开采,开始了村集体资金的原始积累,并实现了部分村民从事采矿获得了工资收入;2001年又带领全村自筹资金200万元,利用村子周边多年被人废弃的贫矿资源,兴建了年处理原矿5万吨的武定县鸿兴选矿厂,当年投产就实现利润150万元;2003年再创办武定县恒雄矿业经贸有限公司,从事矿产加工和销售,使经济效益逐年上升;2005年,以参股方式投资1500万元在武定县城兴建了四星级的鸿霈大酒店;2006年到金平县投资5500万元创办了永兴矿业经贸有限公司;2008年,投资4100万元新增日处理35吨原矿的生产线和一条年处理60万吨废弃低品位矿石的水洗车间一座。在杨开兴的带领下,村里的企业迅速发展、越做越强,农民越来越富、农村越来越繁荣。至2009年9月底,该村总资产达到1.5亿元,集体资产从1995年的1300元增加到7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元增加到7000元。世代贫穷落后的苗家山寨创造了惊人的奇迹,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杨开兴本人也被评为云南省农村拔尖乡土人才。面对成绩和荣誉杨开兴并没有满足,他决心进一步带领全体农户把狮子口村建设成“云南苗家第一村”。为改变生存环境,他们经县政府批准,并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投资1800多万元在狮子山脚下的县城边购了196亩土地,聘请中国西部规划研究院等部门进行规划设计,准备投资一至两亿元建设具有苗族风格的集居住、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和商贸为一体的园林式苗族新寨,让全村农户迁入新址居住。村民住房建设资金全部由企业承担。苗族新村的落成将成为武定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和民族文化旅游的新景点。
(四)他们是农村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在农村实用人才中,有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他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善于学习。学习党的政策、时事政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二是用心研究问题。善于从多种渠道获取各种信息,细心研究市场需求,开辟产业发展新途径。三是敢想敢闯。不怕困难和失败,百折不挠。四是拼搏进取,不达目的不罢休。五是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勤奋劳动,创造业绩。玉溪市红塔区青年宋子波创办了甜馨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功打造了云南本土品牌“猫哆哩”,生产休闲食品,吸收了500多名大、中专学生和农民工就业,企业产值达一亿元。今年5月,他荣获云南省青年创业省长奖。石屏县青年余其祥创办了石屏县祥云科技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成绩显著,贡献突出,被评为云南省青年致富带头人。南华县龙川镇青年农民杨华刻苦钻研烤烟生产技术,发明了“烤烟漂浮育苗播种器”,大大提高了烤烟漂浮育苗工作效率,减轻了烟农劳动强度,他的发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受理。弥渡县腊木村返乡农民工自文,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刻苦钻研珍禽养殖技术,办起了珍禽养殖场。为带动村民发展珍禽养殖,他承头成立了珍禽养殖协会,引领大家走环保健康、优质高效养殖之路。至2009年已带动了全县800户农民从事珍禽养殖,年出栏商品珍禽50万只,总收入达到1300多万元,平均每户收入16000多元,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山区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他们是农业产业化的突击队
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中,农村实用人才的突击队作用十分明显。
会泽县金钟镇通过几年的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土专家”、致富能手,实现了一个能人带动一群农民致富,几个能人带动一项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该镇乌龙村有667户、2833人,人均耕地只有0.5亩,200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00元。由于人多地少,仅靠土地难以致富。为改变这种状况,从2001年开始,村委会和关工小组坚持每年办2-3期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班。围绕发展水果优势产业培养致富能手,依靠能人带动发展一村一品,效果十分显著。今年全村水果种植2400亩,水果销售收入330万元,到外地承包果园12600亩、纯收入680万元,合计种水果收入1010万元,全村户均15142元,人均3565元,种果户户均16810元、人均4200元。预计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400元,其中水果产业收入占95%,成为闻名的水果专业村。
四、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问题
我省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工作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实用人才发展仍较缓慢。
一是人才数量少,发展不平衡。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我省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34万人,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0.9%。实用人才的分布也极不平衡。据调查分析,经济较发达的昆明、玉溪、曲靖等州(市),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人口的2%以上,而经济欠发达的怒江、迪庆、昭通等州(市),其比例仅为0.5%左右,一些山区、贫困地区的行政村甚至是人才空白村。
二是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得力。有的地方,相关领导同志借口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抓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有的领导认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是农业部门、组织部门的事,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有的领导说得多,做得少,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采取“挑水带洗菜”顺便抓一下,工作不得力。
三是缺乏切实可行的人才发展规划。不少县、乡(镇)和多数行政村均未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近期和中长期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
四是人才流失的情况突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生活较差,加上无序转移农村劳动力等原因,农村留不住人才。一些农民反映说:“现在是本事大的人到城市务工做生意,本事不大不小的人到乡镇企业当工人,大学生、中专生不愿回到农村发展,就连双后生(初、高中毕业生)也不安心农村。农村就只剩下一些没有文化的老爷爷、老奶奶、老阿姨和小娃娃”。他们叹息:“哪年哪月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呀!”
五是人才管理工作滞后。农村实用人才由哪个部门管?人才数字到哪里问?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得上是农村实用人才?对这些问题,农村基层干部不知道,一些机关干部甚至领导干部也说不知道,有的说“家家管,家家都不管”,这是我们在调研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六是政策措施不配套,现有的政策措施执行不够有力。最近几年,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重要指示,中央和省财政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阳光工程培训的资金扶持力度,我省每年投入的中央和省财政扶持资金近亿元,这些资金如何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结合起来,如何及时到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二)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人才是第一资源”和全面建设小康的高度,认识到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解决好“三农”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我省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太少、质量不高,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的实际,认识到加快我省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步伐的迫切性,真正把农村人才发展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主管部门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农村实用人才发展中的问题。建议成立有组织部门、农业、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科协、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加的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党委或政府分管的副职担任,下设办公室并抽调专门人员开展日常工作。要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作为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动员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推进我省农村实用人才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是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建议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作为宣传工作的一个重点,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各种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工作的宣传报道,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地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情况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搞清现状,拿准问题,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并制定实施细则和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措施。
四是加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在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实用技能的培训。要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用好项目资金。要加强农业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一大批有技能、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实用人才,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条件。
五是加强农村职称评定工作。要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农村职称评审工作制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我省农村职称评定工作的进度,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由于农村职称评定工作的专业性强,建议把此项工作交给各级科协部门牵头,吸收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县、乡两级分别组建高、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按规定开展农村职称评定工作。
六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统计制度。为指导我省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建议省、州、县、乡、行政村五级增设农村实用人才统计内容,统计工作由组织部门主管,每年统计上报一次,统计范围应包括具有农村居民身份的从事种养业、农村工业以及民办教育、卫生、商业、旅游、交通运输业等各种行业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
七是建立农村拔尖乡土人才库。为充分发挥农村拔尖乡土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建议在省、州、县科协系统建立农村拔尖乡土人才信息库,入库人员的条件由省科协制定。
八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机制。建议由组织部门拟定《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办法》、《农村拔尖乡土人才奖励办法》,省每两年,州、市、县每年进行一次评选活动,对优秀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作出重大贡献的给予重奖。
九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之家。建议每个乡(镇)要建立一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各行政村和人口较多的自然村设立农村实用人才活动场所,并由科协组织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和科技带头人等学习党的农村政策,学习实用技术、开展技术交流等活动。
十是增加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扶持资金。资金来源以各级财政为主,鼓励民间资金的投入。资金用于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实行严格的财务监督,做到专款专用。要改变目前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年终结算方式,实行年中、年终两次拨付办法,以缓解培训机构的经费困难。
注:本项目是云南省科协“和谐云南献智献策行动”资助项目,由云南省专家协会课题组完成。
项目负责人:杨汝鉴 省政府办公厅原巡视员、研究员、省专家协会会长
课 题 组长:马正祥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省专家协会副会长
副 组 长:李举才 省委政研室原副巡视员、副研究员、省专家协会副秘书长
张家禄 省委政研室原处长、研究员、省专家协会副秘书长
张秀祥 省乡镇企业培训学校校长
课题组成员:何庆林 省委组织部原调研员、省专家协会副会长
惠肇祥 省专家协会副会长、研究员
王正清 省专家协会副会长、高级工程师
黎书坤 高级政工师、省乡镇企业培训学校副校长
黄 河 楚雄州关工委秘书长
尹大勇 省专家协会理事、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高级能源管理师
钟伟平 省乡镇企业培训学校办公室主任、经济师
龚克艳 省专家协会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裴蕾